向下滑动
氨逃逸与脱硝催化剂在选择性催化还原(SCR)系统中密切相关,二者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脱硝效率和运行成本。以下是关键关系分析:
活性不足:催化剂活性下降(如中毒、烧结、堵塞)会导致NH₃与NOx反应不充分,未反应的NH₃逃逸量增加。
活性过高:过度追求高活性可能导致局部NH₃过量(如催化剂前端反应过快),需优化催化剂配方(如V₂O₅-WO₃/TiO₂中钒含量)和模块设计。
空速(SV):高空速缩短气体停留时间,可能造成反应不完全,需根据烟气条件调整催化剂体积。
温度窗口:催化剂的最佳温度范围(如300-400℃)若与烟气温度不匹配(如低温下NH₃吸附但不反应),会加剧逃逸。
孔结构与比表面积:微孔结构影响NH₃扩散和吸附,设计不当会导致NH₃滞留或释放延迟。
化学中毒:碱金属(K、Na)或砷(As)覆盖活性位点,降低催化效率;飞灰中的CaO与SO₃反应形成CaSO₄堵塞孔隙。
物理堵塞:飞灰沉积减少有效反应面积,需定期吹灰或使用抗堵灰催化剂(如加大孔径)。
热老化:高温烧结使活性组分聚集,需采用热稳定性载体(如TiO₂)。
在线监测:逃逸量通常需控制在3 ppm以下,采用激光光谱或化学分析法实时反馈,调整喷氨策略。
催化剂管理:定期测试催化剂剩余活性,通过再生或更换维持性能,避免因失活导致逃逸升高。